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高考不公布分数政策,是啥时候改弦易辙的?

新三届 2022-12-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Author 刘海峰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刘海峰,1959年出生于福建龙岩。1976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原题

难以置信!
参加高考却不让
所有考生知道分数?



作者:刘海峰



参加高考后分数要让考生本人知晓,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难道还有参加高考却不让所有考生知道分数的事?这不是耸人听闻吗?!
不,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现在多数人都不知道,大概也难以置信,“文革”前的高考,甚至包括恢复高考的1977年,高考分数从制度上是规定不让考生本人知晓的。现在仍然在世的“文革”前大学生,至今多数人都还不知道自己当年高考到底考了多少分!前不久还有一位1977年参加过高考但没有上大学的读者,向我咨询到哪里才能查到自己当年的高考分数,因为这是他45年来没有解开却一直很想解开的迷。
不可思议么?历史事实确实是如此。
一、“文革”前高考分数属于保密信息
“文革”前规定高考成绩不仅不告诉考生本人,也不告诉考生所在中学,属于保密信息。
从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开始,大部分情况下,这一规定都得到遵守,但是久而久之总是有些疏漏。例如,1957年8月,华东地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曾发函给华东各高等学校指出:过去有些高等学校对新生入学考试成绩的保密不够注意,认为新生入学后就是自己学校的学生,让他们知道入学考试成绩没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对党、团员或学生干部,常常把学科考试成绩告诉他本人,告诉他们录取的最低分数,因此在已入学的新生或不录取的考生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及后果。该函明确指出,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对任何新生本人都应保守绝对机密,现在不能告诉他们,今后也不能告诉他们,如有发现泄密情况应及时予以纠正。
因此,1952-1965年实行高考期间,绝大多数考生并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没有被录取的考生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如果不信,你不妨去问一下自己认识的1965年以前考上大学或参加过高考的人,有谁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我敢断定,十有八九是问不出来的。只有个别杰出校友在改革开放后回母校,学校或院系帮其从学校相关档案中查找,才知道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分数。
受政治制约特别明显是“文革”前高校招生考试的特点,不公布高考分数与政审相关。1953年以后,政府开始注重对考生的政治审查。1957-1961年间,政审更趋严格。政审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还牵涉多个政府部门,如1956年《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对考生进行政治审查的通知》,便是由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公安部、内务部、国务院人事局五个部级机构共同盖章发文。1960年提出“以政治为主的录取原则”后,更加强调政审,要考察考生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说,即使一个考生学习很优秀,但是因为家庭政治历史有问题,或者有的仅仅因为家庭出身成分问题,也可能无法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便不能让考生知道高考分数。

“文革”前学生政审材料内容示例
“文革”前,考生政治审查标准所得结论基本分为四类:可录取绝密专业、可录取机密专业、可录取一般专业、不宜录取,高校不同专业录取新生有不同的政审标准。不过,1962年在严格的政审政策下,还首次出现根据高考分数从高到低分段录取的办法。当年的高考录取标准是:“对新生的政治、学业、健康条件进行审查,择优录取。录取新生的办法,应该按照考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考生报考志愿的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分段进行录取”。[1]1962-1965年的高校招生考试办法,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分段录取,1965年还制定出按高考分数分段录取的细致办法。
然而,在高考分数保密的情况下,并没有完全按分数高低顺序录取。“文革”前高考成绩都实行百分制。1965年,四川省通过高考录取的新生中,“80分以上1500多人,只录取了1000人;70-79分的6700多人,只录取了4400多人。80分以上落榜的500多人,70-79分落榜的2000多人,原因就是政治条件不好。所以说并不是‘分数决定一切’。”
从政治条件看,政治、学业、身体都合格的考生当中符合录取到绝密专业的考生录取率占96%(落榜的4%是因为身体不好;符合录取到机密专业条件的考生录取率占87%(落榜的13%因身体不好等原因);符合录取到一般专业条件的考生录取率占38%。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在保证政治质量前提下的择优录取。
1966年4月,在高等教育部组织召开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四川省高教局一位副局长针对“高考是分数挂帅”这一指责,便以1965年四川录取新生的结果为例作了反驳:“如果说录取新生是分数挂帅的话,那么就无法解释80分以上的考生有40%落榜的问题”。[2] “文革”前因为政审不过关而高分落榜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不公布高考分数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二、邓小平决策公布高考分数
在邓小平的谋划推动下,1977年高考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历史事件。不过,1977年高考仍然延续“文革”前的做法,按规定不公布高考成绩,也不告知考生。1978年以后,高考试题虽然仍属于国家绝密级文件,但高考分数却从保密走向阳光,这也是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作出的重要改变。
1978年3月8日,邓小平说:“为什么不可以公布高考成绩?我赞成对招生问题进行公开解释,不管什么人都不照顾。今后招考时,民主方式是主要的,这是堵后门的最好办法。”[3]
当时教育部长是刘西尧,他对邓小平的指示执行情况前后出现过巨大的变化。在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后,遵照邓小平的指示,8月13在北京重新召开了1977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由于还受“两个凡是”的束缚,一些人对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等持反对态度,教育部长刘西尧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以至于会议开了一个多月还久拖不决,没有结果。
邓小平知道后很生气,于9月19日找刘西尧等谈话,明确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关于恢复高考,邓小平批评道:“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4]
邓小平说的“不赞成的,就改行”,言下之意就是不要继续当教育部长了,这对刘西尧是巨大的震动。两天以后,9月21日,在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完全改变原来消极态度的刘西尧详细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形势急转直下,招生工作会议制定出恢复高考的具体办法后,在9月25日顺利结束。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1978年3月8日刘西尧部长听到邓小平的指示后,这次是雷厉风行。第二天,也就是3月9日晚,刘西尧便在临时通知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电话会议上,一开头就声明:“今天遵照邓副主席指示,召开这个电话会议。”之后主要谈紧急扩招77级大学生的问题,并说:“以后考试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下一届考生要公开公布成绩,这是杜绝‘走后门’的最好办法。”
然而,公布高考分数并非一帆风顺。在1978年4月下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对此便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若怀疑我们有舞弊行为,可以查办!为什么教育部门自己不相信自己呢?若公布分数,小孩子成绩不好,压力大,可能会自杀。”[5]
不过,因为要公布高考分数是邓小平下的指示,个别不同意见没能阻挡时代前进的车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规定:“为了发扬民主,杜绝‘走后门’、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在公布参加体检名单的同时,公布全体考生的各科考试成绩。公布的方法,由县(区)招生委员会通知考试所在单位分别转告本人。”

1978年高考成绩通知书示例
这是与过去招生考试文件很不同的一点。从此,每位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有权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大大减少了录取环节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和观念逐渐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
从78级以后的大学生都知道了自己的高考分数。77级大学生入学后,多数人也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自己的高考分数。既然国家规定高考分数不再属于保密范围,因此不论是招生管理部门,还是高校系科,也不再严守77级大学生的高考分数秘密。

1977年高考后索取考生政审材料的通知
恢复高考以后,经过邓小平的亲自修改,1977年的政审标准和报考条件比“文革”前宽松不少,但还是拦住了一些高分考生。1978年以后,不仅公布高考分数,而且政审逐渐宽松,加上9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生已经没有“准干部”的身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整个招生考试政策日益人性化,高校招生考试的政治色彩逐渐降低,回归到了教育本身。说到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必然会促使高校招生考试从政治回归教育。
但是,在“文革”刚结束不久,“两个凡是”还没有完全破除的情况下,要冲破原有的思想束缚,并不是容易的事。邓小平不仅推动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就从决定公布高考分数这一具体办法上,也可以看出邓小平的民主意识和平民情怀,他体恤普通考生、厌恶“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力主为国选才,才会作此重要决策。40多年后的今天,经历多少事情,大家更加明白,邓小平不愧是一个让人民真心敬佩和怀念的伟人。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刘海峰:《跌宕起伏:中国高校招生考试70年》,《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11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一九六二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M]//杨学为.高考文献(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0.

[2]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03-605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275-276页。

[4]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杨学为:《高考文献》(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1页。


刘海峰专列

77、78级大学生的构成及际遇

邓小平是因为查全性等建议

才决定1977年恢复高考吗?

刘海峰:恢复高考时是否真有
调用《毛选》五卷用纸?
时代与人物的互动:
77、78级大学生群体扫描
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陈侃章:"跨六奔八"的77、78级

1977年高考试卷"蹿红",

网友感叹我也能上清华北大

1977年北京全真试卷,

你能得多少分

李辉:晒晒我的高考试卷

陈平原:再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王为崧:有贵人相助也有人使绊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圆了大学梦

陈建功:大潮涌入未名湖

犹在隆隆回响

毕无非:刻骨铭心的冬季高考

王荣发:从红旗河到丽娃河

李希跃:我们家有六个77级

周维平:我从草原来

侯建中:命运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

谢思敏: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

张晓岚:那年我差点没通过政审关

孟国治: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詹国枢:高考改变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舒修: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

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忆苦思甜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